绍兴戏曲——新昌调腔

发布时间:
2017-02-09 09:49:51
阅读次数:

 明代,越地出现调腔,俗称高腔或高调。张岱《陶庵梦忆》所云之朱楚生者,即为当时之调腔戏演员。调腔流行于旧绍兴府、台州府所属各县和宁波、舟山、温州及浙西等部分区。曲牌体、唱腔有调腔、昆腔、四平,以调腔为主,并有帮腔,是绍兴地区唯一以南北曲为剧本、曲调体系的剧种。民国以降,各地的调腔演出活动渐趋减少,至1959年,新昌县成立专业高腔剧团,调腔即以“新昌高腔”之名入载典籍。

据50年代以来采访所得,调腔可分“古戏”与“时戏”两类,剧目约有160种左右。古戏足本不多,大部为残存折子及单折短剧。

    古戏
    早期南戏有《琵琶记》、《白兔记》、《荆钗记》、《拜月记》、《金印记》、《连环记》等。《琵琶记》存44折;《金印记》一名《黄金印》,存19。其余诸剧,尚有多寡不一的折子存世。
    元曲杂剧    《汉宫秋》存“游宫”、“饯别”2折,《北西厢》存“游寺”、“请生”、“赴宴”、“拷红”、“捷报”5折,《单刀赴会》存2折,《抱妆盒》存“抱盒”、“妆盒”2折,其文辞与《元曲选》刊本相较颇见通俗。
    明代传奇    《牡丹亭》存“闹学”、“游园”、“惊梦”、“寻梦、“跌雪”、“冥判”6折,《玉簪记》存“偷诗”、“吃醋”、“秋江”、“追舟”4折。
    民间俗本    有《昭君出塞》、《百花赠剑》、《雪拥蓝关》、《赐马斩颜良》、《三关斩卞》等。
    古戏剧本,现存约30余种,大多有刊本行世。艺人根据台上表演和观众欣赏需要,另有演出本,在情节、唱词、说白等方面,多有“俗化”。如《琵琶记》插入“三战吕布”3出《西厢记·游寺》插入目连戏“下山”出中的〔皂罗袍〕及《南西厢》中红娘所唱的〔皂袍〕曲牌,并加入法聪与张珙的大量插科打诨,其曲牌、文辞、道白数量均较刊本为多。
    时戏
    时戏,均为清代所出传奇。清初文人所著传奇本有《渔家乐》、《一捧雪》等。此类剧本也有归入“古戏”的。
    传奇《游龙传》、《闹宛城》、《闹九江》、《闹幽州》、《打铜旗》、《五羊山》、《五熊阵》、《铁灵关》、《凤台关》、《凤凰图》、《四元庄》、《双狮图》、《双凤钗》、《双合缘》等著者不详,现存百数十种,为新昌调腔剧目中之大宗。
    时戏剧本多为整本,很少出演其中单折。题材多为征战杀伐或忠奸争斗,不少与乱弹剧目通;《玉蜻蜓》、《双珠凤》之类的家庭剧,内容与民间词话、宝卷相关联。
    时戏剧本除为村塾学究及无名文人所作外,多为调腔艺人自编自演之作,故大多未被著录也极少见演于别种高腔。艺人在长期的编演实践中,逐渐形成调腔剧唱文体的套路。
    1958年,新昌高(调)腔剧团成立后,继承传统,发掘文化遗产,更新演出剧目,创作出《三搬石门槛》、《接犁》、《古堡春雷》、《猎女嫁虎记》、《智取玉麒麟》、《李娘》、《满江红》及《黄浦江激流》、《红珊瑚》、《杜鹃山》等剧。